17有时候,爱也需要距离感

1

我和我的父母有着独特的相处模式,即便我身处国外三个月没有跟他们联系,他们仍旧不会刻意来主动打扰我的生活。但我知道他们必定也在牵挂我,所以我的微信朋友圈从来不会刻意屏蔽他们,我妈说让我多更新一些自己的生活,这样让她知道我的生活一切都好。

或许是因为年纪稍长了一些,也或许是因为从小就独自在外生活学习养成的习惯。

我小学五年级结束的时候,略过六年级,直接跳级去了初一,但这个代价就是我必须要去到一个很遥远的城市念书,全封闭的学校,吃喝拉撒全部在一个被保护良好的校园里进行。

因为我从小性格有些优柔寡断,所以按照我爸的说法,把我送到那里不仅仅是让我变的独立,更希望我处事能够更加果断一些。还记得刚刚到达那个学校的时候,人生地不熟,周遭的同学大多都是本地人,操着一口带着浓重口音的普通话,甚至有很多人私底下是不讲普通话的。那时候,感觉自己像一个误会闯入别人领地的小猫,以怯生生的眼光巡视着彼时的世界。

我是班上唯一一个外地人,我个子矮小,还圆咕隆咚的,那个年纪的小孩子们不用说的调皮,他们开始给我起难听的外号,用我听不太懂的方言对我指手画脚。

那个年纪我并不知道什么叫做校园霸凌,只知道我似乎不被那么一群人喜欢。当我意识到自己被一群人隔离后,我的生活变得更加艰难起来。

也是在我后来年长一些的时候,才知道当初父母为了让我一个人在异地可以受到些照顾,给当时的初中班主任塞了不少的商场购物卡。然而他们并不知道,大多数时候,班主任对我的特殊照顾,反而成为了让我被大家视为异端的根源。

我的衣服和毛巾会莫名其妙地被丢在地上,丢在厕所里,有的时候偷偷藏起来的零花钱会缺斤少两。起初忍气吞声,反倒被当作软柿子捏,后来遇到周遭人的挑衅,和对方扭打成一团。少年的意气风发好像只能从这拳脚之间彰显出来,我打赢了,对方会跟我乖乖地道歉,我要是输了,则会被加倍地欺凌。

那时候全班男生都不爱跟我玩,唯独P是个例外,他住在隔壁宿舍,会等我一起去上学,会在我被别人欺负的时候,替我出来解围。不是不想要变勇敢,只是在那个环境下,我也无能为力。

P跟我说过一句话,意思是不能坐以待毙,要学会反击,但反击也并不是一味地只能靠拳头解决,还有更多聪明的办法。那时候有个类似于坏孩子头头的人存在,我便把他使坏的事情一一记录下来,还想尽办法搞来了监控录像。那个人本身就是留级生,之前还被判过留校察看的处分,这一下子学校只好把它开除了。

虽然我仍旧不被大部分所喜欢,但至少那之后直到毕业,我的生活终于变得简单和平稳起来。后来觉得我爸的决策是正确的,不是因为我在那里吃不好也睡不好,而是因为我在那里懂得什么叫做坚强和反抗。

2

中考的成绩不错,但却又要面临转学的尴尬处境,我爸妈拿着我的成绩去另外一所城市最优秀的高中,招生办破格将我录取。那所高中依旧是封闭式地寄宿学校,我依旧继续着每个月只能回家一两天的生活,剩余的一切都在那个小小的校园和宿舍里完成。

高中似乎才真正到了吃苦的年纪。开始学着自己洗衣服,生病了自己去校医室打点滴,偶尔我爸会给我提着一些零食和牛奶送到宿舍来,但是宿管大叔根本不允许家长在非开放时间探视自己的小孩,所以每次下晚自习都看不见我爸的身影,只有那宿管办桌子上的一袋零食和一箱牛奶,我一个人默默地提上楼,会用公用电话给我爸回个电话,说东西已经收到了。

在这所最优秀的高中里也尽是一个比一个还要刻苦的同龄人,因为宿舍里有熄灯时间的规定,所以我们中的大多数会自己买一个小台灯,然后架在床头继续啃书。深夜里饿了的时候,就自己跑去热水房泡一碗方便面,吃完了以后继续回到被窝里做卷子。

和此时此刻我在被窝里打字的情形颇有些相似,但是却是截然不同的心境。

高三那一整年,我由寄宿变成了半走读半寄宿,为了晚上有更多的复习时间,我住在了我的奶奶家。父母偶尔回来看我,但是大多是买来一些食物,然后简单跟我打个招呼,问我最近学习累不累,便连夜驱车赶回他们所在的城市。

奶奶曾经问我,为什么不多留他们呆一会时间,我嘴上说是因为不想他们耽误我学习的时间,其实是怕他们呆得太久,我会更加留恋他们。

或许也恰好是在这个年纪开始,我学着彻底告别和父母时刻粘在一起的状态,他们关注我的生活,会给我人生上的指导和建议,但大多时候他们只是一个旁观者,默默地看我兀自生长。

我是享受这种状态的,它带给我充分多的自由,让我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少了很多羁绊。但有时候,我却也会去想他们真的那么在乎我吗,真的像同龄人的父母那样看重自己的小孩吗?

当年填高考志愿的时候,看着其他同学的父母为了孩子一个微小的选择忙前忙后,而我则是一个人赶完了所有的志愿填报大会和咨询大会,一个人把那张表格里所有的选项填满。

这满到溢出来的自由,让我所有的选择不得不由我一个人承担全部的风险。或许这本身就预示着,人生的路总是要自己走,选择也总是要自己来决定。

3

大学的时候,我跑了一个坐飞机需要快三个小时的遥远南方。告别的时候,爸妈送我去机场,我们没有像公益广告里那样,在分别时和彼此热烈地拥抱,只是淡淡地几句祝福,我便没有回头地离开了。

大学毕业时也是同样的情形,我一个人扛着大包小包,厚重地行李离开他们的视线,不知道那一刻他们的心情如何,只知道当我手机有信号可以联系上他们的时候,已经过去了快一天的时间。

后来上大学,我实现了经济独立,不再需要父母提供给我生活费,也是从那时候开始,觉得自己真正像一个自由飞翔的鸟儿了。虽然每次打电话的时候,我妈还总会问我有没有钱,需不需要给我打一些钱这样的问题,但她知道的,我的答案从来都是拒绝。

我努力去保持着各方面的独立,他们对我写作事业上的问题也很少过问,即便我遇到了一些棘手的情况,也大多是跟同伴或者同行们寻求指点迷津的方向。我总想把事情最好的一面展示给他们看,收敛起这之中的过程里种种的艰辛与不易。就像我少年时代,生病了被欺负了,难受一会,过后能帮助自己化解的只有自己。

大学跑去横店实习,跟组跟了一个月,因为当时工作太忙,手机经常失联,我爸妈以为我失踪了就电话打到了学院的辅导员那里,然后辅导员便发动全年级的同学寻找我的下落。听起来有些夸张,却是真实地发生在了我当时的生活里。

当我在横店好不容易和我爸妈联系上后,我第一秒的情绪不是愧疚自己没有通知一声便消失,而是冲他们发了一顿火。原因其实很简单,觉得让全年级的人寻找我的下落是一件让我觉得很丢脸的事情。

我们在电话里吵了一架,我妈甚至说了一堆的狠话。然而那一刻我完全不在乎他们想什么,只是为了自己那脆弱的自尊心。可后来我感受到的则是巨大的悔意,它来自于在某一个瞬间,我突然意识到原来他们一直在默默地不动声色地需要着我,关注着我,保护着我。

他们不善言谈,所以他们爱我的方式也是寂静的。

4

在我决定去国外念书的时候,爸妈似乎已经做好了准备估计要很久一段时间见不到我的准备。临走的那天,我妈说没有了我在家里叽叽喳喳,估计会很难适应。这是一种很特殊的表达的想我的方法。我爸则不善言谈,告别的时候也在讲一些大道理,让我好好照顾自己,注意夜路回家的安全。

我留学的国家在夏令时与中国有着七小时的时差,所以大多数时刻可以空闲下来跟父母聊聊天的时间都是错开的。其实说实话,这些也顶多是个借口,如果真的想跟他们聊一聊,也总能找到时间。

或许就是因为我那个偏于逞能的个性,总是可以与他们保持着距离,不想仍然做个在羽翼下的家雀,而是想证明我即使在几千公里之外也可以过得很好,不需要担心。爱尔兰刚入夜的时候,国内已经是凌晨入睡的时刻,有的时候我熬夜读论文,在朋友圈里发个什么东西,总是能立刻收到我妈的评论或者回复。

起初我还有些纳闷,问她为什么还没睡,她总说因为自己在熬夜刷剧。久而久之,我渐渐发现这不过是个理由,其实大多时候她反复刷着手机,是在等待遥远的我有没有更新一些什么东西。她也会偶尔催促我更新我的微信公众账号,说这样她不用每天跟我打电话,缠着我,就能了解我的生活。

我不能说我喝父母之间的这种相处模式是绝对健康的,但它却也的确给我带来了很多舒适的空间,我内心里有一种骄傲的感觉,是他们真正地把我当作了一个男人,当作一个可以独立生活的成年人。

5

这种相处模式的进化,最直接的原因也是我出国前的一次离家出走。

因为一个简单的矛盾,彼时我和我爸开始口角,后来变成不可开交的争吵,后来我索性收拾了行李去北京住几天。我没有告诉他们我的去处,只记得当我拖着行李硬是要离开的模样斩钉截铁。

在北京的那几天,我彻底保持失联,他们无论是谁打来电话,我都不接,后来直到第三天我爸给我发来一条很长的短信,向我道歉,我这颗坚硬的心才终于软下来。

听自己的父母说对不起,总是一件让人很难过的事情。

当后来一切风波和矛盾烟消云散的某一天,我在厨房里看着我妈切菜,我妈实现低垂,嘴边跟我唠叨着些什么。

她说你爸觉得特别对不起你。因为你从小到大都特别独立和优秀,没有让父母操什么心,有时候他也会觉得是不是关心你太少了,没有像其他父母那样时时刻刻把你栓在裤腰带上,每次说到这个他都觉得对你挺愧疚的,尤其是,那么小就把你送出去念书了。

那一刻,我的心底其实也是大片的愧疚与难过。换个角度想,或许在我不理解他们的时候,他们在另外一个方向,也那么努力地去试图理解我。

在国外的时候,很多人问我为什么不和父母常联系,哪怕一周一个视频电话也可以。

我常常也会有同样的问题问自己,倒不是因为懒得去做这些事情,而是那种已经形成的默契的相处模式,我不想去破坏它。

亲情也需要一定的距离感,但这距离不会成为阻碍我爱他们,他们爱我的理由。

17有时候,爱也需要距离感
世界不在乎你的委屈,只在乎你的努力
免费计数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