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大人原先在京都旧任各部侍郎达十几年,对大清的官制早就烂熟于胸,他可不是无的放矢。

原来,自世祖顺治爷那当儿,八旗威武,纵横天下,到了康熙爷,八旗安逸已久,平定藩之后,就开始重用绿营兵。

雍正、乾隆时代,都是绿营兵打头阵,八旗兵在后头。

所以,不管怎么猜忌,绿营将领的地位,越来越高。

到了乾隆中期,因为高宗乾隆爷锐意广武,十全武功赫赫当阳,就改变了官制,最后制定了武官职位,传之后世。

这赵大全做的肃州镇挂印总兵官,自打康熙晚期,十四爷任抚远大将军王,亲自领兵西征,才最终设置,到了乾隆朝,相沿不便,又加了定边左副将军的职衔。

那位问了,大清的提督、总兵满天下上百个,怎么就这个特殊呢?

因为,这种挂印总兵官,全大清国的武官中,只有十个!

挂印总兵,顾名思义,在职权上,有种种特权,比一般地方督抚,更为强势。

那年头,重文轻武,一般内地的提督、总兵,都由文官的总督、巡抚节制,没有直奏皇帝的特权。

而高宗乾隆爷规定——

1.挂印总兵官,不受当地督抚节制,可以单独密奏军情战报和参奏督抚大员。

2.凡报告政务及军务,不需要加盖督抚大印,直接用自身官印,直达御前。

3.挂印总兵官,战时可以用本身印信指挥普通提督或总兵。

4.更加重要的是,这肃州镇挂印总兵官,还兼任定边左副将军。这定边左副将军,乾隆之前,一直是郡王、贝勒贝子和王公亲贵,皇帝最嫡系亲信的职位,兼领着内外蒙古各旗骑兵上万虎狼之师,并对内外蒙古各部,有监督警戒责任。战时,则作为一路军统帅,麾下数万或十数万兵马,端的是万万人之上的军事首脑。

其印信,不仅比一般督抚封疆大吏的要大,而且,是台银印,硕大无比,只有战时的大将军在太和殿外,由皇帝临时授予的大印比之大,其余六部九卿各衙门甚至军机处的银印,都没有这种挂印总兵的印大。

自然,也就是左中堂在信里说——赵大全印比自己大,这股怒火的来历喽。

这样一来,自顺治到嘉庆年间,这个职位,基本上都是满洲八旗亲贵的专有职位,直到道光之后,才有汉军旗人充任,可赵大全一个汉人,怎么会忽剌巴的突然出任这种非常特别的职位,且不是曾文正公、李中堂和左中堂的推荐呢?

俗话说,火到猪头烂,钱到公事办!

果不其然。

第二天下午,收了一千两银子的刘章京,亲自来了湖南会馆,向曾大人和赵大全将军,说明了原因。

一个多月前,军机处确实接到吏部通知,要遴选全国高级武官,别的还好说,就是这十个挂印总兵和江南几个省的提督,需要大费周章。

明摆着,恭亲王六爷有话——既不能让咱们旗人吃了亏,还得调剂调剂曾、左、李、刘等人手里那些汉人。

曾大人因为是直隶总督,又是原来的湘军统帅,直隶提督早有人了,这回,就没过问他。而是军机上,奉了两宫皇太后密旨,指示李中堂、左中堂等人,秘密保奏推荐几位能臣。

李中堂那边还罢了,左中堂兴冲冲地找了自己两个亲信,写了推荐书,送来京都。

当然,那会儿,六部还比较有规矩。

按规矩,给皇帝看的单子,绝不能只有推荐的那几个人,必须得写上一大串儿,把想任命的几个,写在最前面,后头那些名字纯粹是为了凑数才写上的,军机大臣们拿着名单,送进养心殿东暖阁,由小皇帝拿朱笔画圈,这个仪式,也叫朱笔钦点,算是由皇帝亲自任命了,表示任命文武大臣的大权“出自上意”。

于是,赵大全这位记名提督、忠勇巴图鲁的名字,也被兵部、吏部联合写在了名单上,用来凑数,表示朝廷一秉大公,君主英明。其实呢,早就内定了。然而,书吏在写名字时,把赵大全写成了赵大福,而送到军机处的单子,几位军机大臣,也没来得及细看,毕竟李中堂、左中堂提出来的名字,恭亲王早就指挥着写在前行了,谁知道这个赵大全还是赵大福是哪根儿葱呢?

可是,人算不如天算,那天,恭亲王领着军机大臣们进了养心殿东暖阁,跟垂帘的两宫皇太后和小皇帝觐见,上奏此事,其他几份名单,同治皇帝百无聊赖地提着玉管朱笔,胡乱在前行上画了圈子,反正母后和六叔都跟他讲过,只在前行画圈就成。这些官儿到底是谁,多大年纪长什么样子,他根本不认识。

不料,画到赵大全这张,没了朱砂,等御前小太监调匀了朱砂,小皇帝提笔在手,在左面的御砚里蘸了满满一笔,想移动到右面的纸张上画圈,可朱砂蘸得太满,略微一晃动,一滴大大的朱砂墨,就滴在了一个人名字上。

同治皇帝呵呵大笑起来,指着赵大全的名字问恭亲王:“瞧瞧!人家这名字起的,赵大福!得了,就是他吧!”说完把御笔一扔,转身进了内廷。

这位恭亲王六爷,还没明白怎么回事呢,皇帝就走了,拦都拦不住,看看其他几位军机大臣,也都没话说,都二傻子似的跪在金砖地下发呆。

倒是慈禧太后听了,觉得不像话,让太监拿过单子来一看,原来知道是左中堂举荐的名单,可皇帝朱笔点了,再看看名字——赵大福!

慈安皇太后笑道:“嗯!这名字好!瞅着就有福,不然,怎么一个凑数的能得了朱笔呢?”慈禧太后也觉得名字吉祥,便发了话:“照皇上的意思办去吧!”

那年月,皇帝的意思就是钦点!就是天子之意,谁还敢改动?加上两宫太后有话,得,赵大全从一个籍籍无名的记名提督、一品候补,摇身一变,成了边防大将。

这就是为啥左中堂有些愤愤不平的原因,原来就是一场误会。

几人知道原委后,哈哈大笑,赵大全激动地朝北叩首感谢天恩,又亲自请曾文正公写信给左中堂说明原委,又请了曾大人、刘章京的客,这才高高兴兴去上了任。

有话则长无话则短。

赵大全就此,改名为赵大福,毕竟是天子亲自钦点的大将嘛。

因赵大福带兵严肃,作战英勇,为人刚方严正,在肃州等地一待就是十来年。直到光绪初年,年过六十,才上奏了朝廷,卸任回京。

此时,曾文正公和一部分老一辈的湘军将领,早已驾鹤西去,魂返道山,去世了。倒是曾家小侯爷在京为总理衙门大臣和兵部侍郎,时不常来探问老叔,赵大福家小都在湖南老家,不过,多年的北方生活,倒是让他喜欢上了这里。因此,写了家信,让大太太在家看家,二太太领着小女儿来京陪伴。

在肃州,赵大福找了个太太,毕竟是一品大员嘛,算是有个伴儿,这太太也不是外人,乃是曾九帅远房的一个表妹妹,过了十还没出嫁,由九帅做大媒人,说给了老兄弟赵大福。婚后,又生了两个儿子,一个叫金寿,一个叫金宝,倒是和和美美的一家人。

等二太太进了京城,一大家子人住不开了,怎么办呢?赵大福想过了七十再回乡。于是,找了不少房子,都看不中,也是他运气不好,被兵部的京油子司官儿拉纤儿的说合了,在西直门内大街花了仨瓜俩枣的银子,买了一所大院子,就住进去了。

为何说他运气不好呢?

因为,这所大院子,是京都西城内外,有名的凶宅!

原先在乾隆年间,这所大院儿,是内务府有名的肥缺官儿,粤海关监督松寿的官邸,占地不小,还有个花园儿,亭台楼阁十多座,十分美丽幽静。乾隆五十年,因为松寿捞钱太多,又得罪了当朝的首辅、内务府总管大臣、军机大臣、御前大臣兼着九门提督,那位赫赫有名的和珅和大人,被和珅在乾隆爷面前密奏一本,说松寿贪污重大,民命不堪,而且,把上贡御用的紫檀宝座、琉璃宫灯擅自私用,老迈的乾隆爷勃然大怒,当即就下旨革职抄家问罪。这松寿也是捞钱有术,胆子却不大,知道犯在和珅手里,没个好,便带着全家二十多口人,在正房里悬梁上吊自尽了!

等步军统领衙门、内务府抄家的人一来,大厅里满满一屋吊死鬼,吓得众人屁滚尿流,只把金银财宝都抄了走,运回大内,充实了乾隆爷的小金库。而这所房子,也被收入内务府,成了官产。可是,满朝亲贵王公大臣,谁也不敢要,更别说买了,皇帝赏赐人,也不好意思赏出去。

到了后来,有人风雨之夜路过此地,那是阴风惨惨,鬼哭狼嚎,闹得周围人心惶惶,一传十十传百,更没人敢要,就此,成了凶宅。

到了道光初年,有位江西的翰林院学士不信邪,给内务府交钱买下来,住了不到半年,就暴死了,四九城的老少爷们口口相传。这里,更成了谈虎色变的凶宅。

不过,赵大福倒是不怕,谁让年轻时他在军中就有赵大胆的外号呢!连曾九帅,都佩服他的胆子,于是乎,六十来岁的赵大福,非常便宜地买了房,花钱请木厂的师傅们大修了一遍,舒舒服服住了进来。

他觉得,自己一生有福,连官职来得都是天意,还怕什么鬼魅呢?

古玩笔记:悬疑篇
免费计数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