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做自己是这个世界上最美好的事情

1

当我得知Paul是在谷歌工作的时候,我立刻跟他吐槽起我繁冗的课业内容起来,我说我们要学GoogleAdWords,还要学很多乱七八糟的数据分析。他笑着看我吐槽,跟我讲他们入职的时候会有更系统的培训,学的就是这些“枯燥无聊”的东西。

Paul家有只猫,我们聊天的时候她会过来踩着我的身子而过,嘴巴里发出呼噜呼噜的声音。她似乎是不太喜欢我,觉得我抢占了她原本沙发的位置,所以对我总是一副敌意。试图用我带来的零食收买她,但效果甚微。

Paul是荷兰人,在都柏林工作,因为住在同一个街区,所以他经常会邀请我去他家看电影。但这个人很奇怪,比如在我第一次得知他在谷歌工作的时候,他紧接着跟来的一句话就是“不要试图让我帮你推荐,今年我们部门没有headcount(人头数,编制)”。我只好尴尬地回他说,以我这个业务能力,估计也只能在谷歌前台收收文件,预订个下午茶。

记得和Paul看过一部荷兰电影,跟游泳队有关,是我不感兴趣的主题,所以那天晚上一直在游离。我看着他的猫孤零零地坐在窗前,看着窗外鹅绒一般地大雪,忽然觉得很温暖,我过去拥抱了他的猫。令人感到惊喜的是,这只傲娇的小姐终于没有反抗我,而是在我的怀抱里发出呜呜的声音。

我看着窗户玻璃上反射出我们的身影,窗户外被雪堆积的匝道上只有零星地几辆自行车。我用头蹭蹭她的脑袋,毛茸茸的,像个毛线球。

Paul察觉出了我的心不在焉,问我是不是不喜欢这部电影。我坦诚地说是的,Paul问我原因,我支支吾吾地搪塞他。Paul请我喝茶,还拿了一包薯片过来,电影最终还是看到结尾,Paul用蓝牙连接了音响,我推荐了一首最近在循环播放的歌曲。

歌曲播完一遍的时候,他忽然对我说——如果等不到对方的消息,就主动发过去一句问候吧。

我问他你怎么知道我在等别人的消息,他用目光点了点我手上拿着的手机,对我讲,从电影一开始我就在不断地划开手机,打开WhatsApp,似乎没有什么新消息,脸上是欲言又止的失意。

被他全部看穿,我把手机屏幕熄灭,摸了摸猫的下巴。

我对Paul说:“我觉得自己变得有些不像自己了。”

2

那时候也的确是濒临在分手的边缘,我的心不在焉换来了Paul的一些故事。

Paul说自己曾经谈过一个长达八年的恋爱,两个人是大学同学,几乎是在要准备步入婚姻殿堂的时刻,说了再见。Paul说自己虽然感到惋惜,但也愿意接受这是上天的安排。那个女生最后找到了更加合适她的人,现在已经成了妈妈,一家人幸福地生活在阿姆斯特丹。

只是Paul在这段感情后,似乎一直没能再遇到合适的,只有一只猫陪伴着他在异国生活。

按照Paul的说法,那段感情里他一直在努力做着“合适”对方的人,这中合适在起初是快乐,并没有发现什么端倪。但当两个人离开了校园,开始面对这个成熟的社会时,他逐渐发现这种努力做到的“合适”并不能再像原来那样带给他愉快的感受。

Paul按照对方喜欢的样子去塑造着自己,那个自己与原本的他愈发隔离,渐行渐远。他也曾经试图为感情去做一些理应的牺牲,但只可惜到最后这些“改变”不再是甜蜜的负担,而是是让他愈发看不清真实的自己。

因为追逐“做自己”的自由,所以Paul选择了放弃这段爱情长跑。他们在那年的圣诞节吃完最后一次晚餐后,女生搬回了荷兰,两个人再没有联系过彼此。

我认同Paul的观点是,可以为了爱一个人而做一些改变,这些改变是让两个人变得更加融洽贴合的蜜糖,但倘若这种“改变”最后变成了一味的迁就,甚至忘记自我,那便是一段感情的巨石与海啸。

那天晚上的猫小姐非常听话,任由我拥抱和亲吻她。我把她抱在怀里,听见外面刮风的声音。

我对Paul说我原本的果断与豁达,在这段感情里最后全变成了畏缩和犹豫。我憎恶自己的不坚决,因为喜欢一个人而变得不快乐,这不是我想要的。

Paul说那就应该痛快地离开,可我做不到这样的坚决,因为我似乎有些沉浸在了这个“失去自我”的过程,我会百分之百在意对方的感受而去忽略自己是否真的快乐。我在意感情的投射与反馈,就像小时候可以为了肯德基儿童套餐里的玩具可以在大街上嚎啕大哭。

“只有等对方先离开,你才会真正理解这个道理。”

这句话是Paul送给我的礼物,后来也验证了事实的确如此。从分开的那一霎那起,我开始嫌弃起过去的自己,没有自尊,在爱里卑微。

但其实这一切都是有原因的。

3

太在意别人的想法,别人投射出的情绪甚至可以百分之一百地影响自己。所以这样个性的人,就连到了爱情里,也会变得不由自主,越发地不像自己。与其说是更好地融入他人,融入这个世界,其实是在很艰辛地扮演别人心目中合适的“自己”。

醒悟出这番道理的时候,恰好是我在恢复单身的第二个月。

是那一天,我们一起在厨房里做早餐,她问及我心情恢复的如何,我当时在给蛋饼切出好看的形状,聊起这件事的时候,我手里的刀停了下来。

我说小的时候,学校里会开运动会,大家都热火朝天地选好了自己要报名参加的项目,只有我不知道自己该选什么。老师当着全班同学的面问我为什么不积极参加运动会,我支支吾吾地说不出个所以然来,最后勉强报了一个袋鼠跳,就是把自己装进麻袋里,模仿袋鼠跳,小朋友中比出来谁最先跳到终点。

其实我对这些项目压根都不敢兴趣,就连最后的一二三名可以拿到牛皮本子对于我而言,都毫无吸引力。可我还是报名了,硬逼着自己成为积极参加活动的一分子。因为,我害怕那种被别人觉得“奇怪”的感觉。

那什么是不奇怪呢?就是你和其他所有小朋友一样,把手举得高高的,热情四射地抢着去参加这些跳高、跳远、接力赛。

后来开始写东西的时候,出版商开始把我包装成“长得特别好看”的作者,那些复杂的标签像是一个又一个商品包装上的“出厂设置”,告诉自己我应该按着这样或是那样的方式去把自己捏成这样或是那样的形状,因为只有通过这种方式,我才会变成被大众喜欢的人。

久而久之,这些“出厂设置”一点点渗透到了血液里,恍惚之间,我甚至也觉得自己似乎本来就是这个样子。我在乎所有与这些标签相冲突的话语或是评论,担忧那个被塑造出来的小人被破坏了他精致的形状。

这种个性也逐渐开始影响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不能说它是完全不好的,至少它让我进入了所有人眼中觉得“正常”甚至有些向往的轨道。但也只有自己自己明白,是在坚硬地扛着某种被不断雕琢的外壳。

所以就连当我遇见爱情,喜欢上某个人的时候,也在用力扛着那个外壳,去做一个对方喜欢,而不是自己觉得舒服的人。

早饭的时候,室友对我讲了这样一句话。她说你有没有想过,其实当你真正去做自己的时候,可能会有更多的人喜欢你,或者说,你才会真正遇到那个值得的人。

在她对我说完之后,我脑袋里忽然空了几秒,因为我好像猛的意识到,我以为自己活得足够明白了,但其实从未想过这个问号后的答案。

“至少当你真正去做自己的时候,你是真正地在爱你自己。”

4

我给自己创造的仪式感是,从那份失败的恋情走出来后,我去漂了头发,那是我人生中第一次去漂发,忐忑地跟都柏林的理发师商量了好久颜色,最终狠下心去染了。之所以这样做,颇有点给自己的状态添加“重焕新生”的意思。

也是那一次的尝试后,我爱上不停变换自己发色这个听起来有些幼稚又有些疯狂的习惯。

染发是原来我一直不敢尝试的事情之一,我曾经幻想过自己顶着夸张颜色的头发,但却迟迟不敢尝试,因为害怕走到街上会被别人当作“奇怪”的人。而当我真正决定去抛掉那些所谓在意的眼光时,我感受到的是在风中穿梭一般的自在与轻巧。

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变成让自己舒服的状态,对于我而言是迟到的觉悟,但当我感受到它的那一刻开始,我便真正找到了自我。

在爱尔兰的那大段时光里,我尝试了很多不同颜色的发色,这看起来是一个微不足道的故事,但于我而言却是一种对内在自身的认知,是一种我从未曾想过的尝试与跨越。

我甚至还去染了蓝色的头发,在去英国旅行的前一周,我自己从boots买了染发膏,花了一个晚上自己在家动手完成。

我鼓起勇气走出了家门,在我租住的公寓下面有一个公交站,那里是人流量的高峰地段,我能感受到自己的这鲜艳的发色吸引了不少路人的视线,起初的我被这些目光弄得有些不舒服,但当有一个和我擦肩而过的老爷爷,对我用带着浓重爱尔兰口音的英语说了一句“NiceHair”的时候,我内心一下子如释重负,我能感受到风逆着我行走的风向轻拂过的面颊,我的余光中有那位老爷爷灿烂的笑容,我扭过头对他说了一句“谢谢你”。那一刻,我的世界里仿佛有了一曲温柔的背景音乐,它糅合着此时的阳光,让我感受到发自内心的愉快和快乐。

包括后来在爱丁堡的旅行,逛博物馆的时候也能收到售票处大叔的赞美。这个吸引人视线的发色,非但没有带给我沉重的负担,反而让我感受到成就自己的那种舒适感。我对这种舒适感的理解,是这个细微的改变,让我学会了爱自己的某种方式——

就是尊重内心的真实想法,无论它是疯狂宏大,还是渺小平淡,放下所有外界带来的限制和羁绊,去寻找真实的自己。

但我意识到这种“成为自己”带给自身的快乐后,我的生活和我的心态也逐渐发生着变化,我开始自觉把外界的声音,无论褒贬,都主动调小它们的音量。在纠结的时刻,我会给内心预留出时间和空间,去询问自己真实的心情和想法。

固然得到别人的赞美,与这个世界的认知标准相符会是一种快乐。但相比之下,我却逐渐爱上“做自己”带来的那种轻快和自由。当我不再去把和这个世界的眼光是否相符作为首要条件时,我脑海中的世界真的一下子变得简单和平静起来。

5

能够面对真实的自己是一件不简单的事情,就像我们的生活中始终存在着很多很多的滤镜。

我一直很赞同Paul的某个观点。他说这个世界上有几十亿人,虽然不能说我们一定能找到那个对的人,但只要我们坚守真实的自己,这个世界上总会有一个会发现这个“自己”的闪光点的人。

我想,无论是否与爱情相关,人中中的诸多方面,其实都会因为这种坚持自我而变得简单许多。

当我开始真正的做自己后,看待这个世界的眼光也在发生着改变。我不会去想这个世界是否会觉得我是个怪人,而是会觉得这个世界一定感受到了我的可爱和真诚。这不是自恋也不是自我感觉良好,而是我开始以积极地态度去理解我投射给外界的信号,以及外界给我的反馈。

就像现在的我虽然也不再是那头蓝发,但我每当会想起那段时光,我脑海中存留下来的只有美好的回忆,是路人投以我的目光和微笑,是被老师叫起来回答问题时带着的那句“蓝头发的男生”,也是逛超市时小婴儿竟然被我这一头蓝毛给吓哭了。

于我而言,这些回忆关联的是一个勇敢和真实的自己。

我的内心里一直住着一个不安分的野兽,从前的我选择禁锢它,不允许它走入我现实的生活中,但当我有一天偷偷把它放出来后,我才明白,其实我喜欢做一个不囿于世俗,追逐疯狂的灵魂。

所以啊,做自己,成就自己,也是为了发现自己生命中的其他可能性。

6

其实仔细发现,成长的本身也是一个追求真我的过程,只是在这个过程里,大多数的我们都将经历一段或许是迷失或许是身不由己的岁月。

就比如我在爱尔兰的室友,在来都柏林打工度假前,她是一个安安分分的政府公务员,每天准时上班下班,过着一尘不变的生活。而当她来到这里后,她做着一份又累又辛苦的餐厅柜台服务员,每天和黑人顾客们聊着下三滥的笑话,有了休假就跑去欧洲旅行,过着和原本的自己截然不同的生活。她说,在这里,她真正地开始享受做自己的感觉,不去在乎同事和家人的眼光,把自己重新释放回童年的样子,肆无忌惮地去和这个世界嬉戏打闹。

也比如我的那位朋友Paul,单身多年后,终于在某一天,躺在都柏林的公园里看书时遇见了新的她。那个人那天恰好看到Paul读的那本书是自己最爱的一本书,便上去打了招呼,没想到Paul也是这位作者的狂热书迷。两个人相见恨晚,随着相处,发现彼此身上有着太多的共同点与默契,然后很顺利地坠入爱河,走到了一起。

当我们越长越大,当我们走了越来越远的路后,似乎才逐渐意识到,原来生命不是和任何人赛跑,也不是为了得到所有人的满意与赞赏,而是为了那个内心深处的自己,拥有坦诚面对自己的勇气和底气,以及真正体验到按自己舒适的方式去生活所带来的快乐。

偶尔也会怀念那段感情中失去自我的岁月,会感谢它带给我的成长。现在的我,开始努力去拨开从外界蔓延而来的荆棘,安静地去面对内心真正的想法。当我一点点把生活中那些不必要的滤镜给取消的时候,我的视野变得广阔而清晰,我的心也变得豁达而自如。

现在的我,试着理解我和世界之间的某种关系,是当我开始去忽略夹杂在我和世界之间的诸多他者后,才终于体会到原来我和这个万象世界是咫尺距离,这个世界上有太多值得我亲自去感受的美好。

Parttwo孤独之前是迷茫,孤独之后是成长

10做自己是这个世界上最美好的事情
世界不在乎你的委屈,只在乎你的努力
免费计数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