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让生活围绕着“喜欢”的事物而奔跑

让生活围绕着“喜欢”的事物而奔跑

1

夜里九点,窗外的上海已经下了一整天的雨,可以听见车轮穿过地面积水的声音,我趴在窗户前面,屋子里灰暗,音乐可以看见玻璃反射出的我的轮亏,和亮起的手机屏幕。

同一秒,L那边的却是晴空万里。视频里,他从悬崖上纵身一跃,接着,像一只灵活的鱼儿钻入水里。淡蓝色的水波淹没他的身体,只能看见一些水花被拍起,像是透明的烟火,在空气里飞舞。

我不知道这是L的第几站,只知道他永远在路上。他去热带岛屿,去寒冷的北极,去阴雨天的米兰,去了很多很多我甚至都从未听说过的地方。我问起他旅行的目的是,他说单纯只是热爱。我看过他拍得一些照片,建议他可以去做个在Instagram上的旅行博主,他说他曾经尝试过,但没有收获多少关注。我研究生学的专业是数字营销,我动用我的毕生所学,给他想了一套实施计划,他只是笑了笑,说他想酷一点,不想成为“attention”的傀儡。

他说他看到了前几日发的story,我写得是关于自己在上海工作的事情,他说他知道那家公司,问我有没有回到欧洲工作的可能。我说没有,他发来一个哭脸的表情,问我不会打算余生都呆在一个地方了吧。我说当然不,只是现在我是个没有计划的人,非要说出个目的地,大概是等到几年后,当我彻底对那时候所持有的生活产生彻底的厌倦。

他问我上海这边是什么天气,我拍了一张照片给他,是我房间外湿漉漉的天空,他也回传给我一张照片,是海天交际的一角,远处可以看见飞鸟和船只。

我能感受到他眼前的快乐,和我眼前这块四四方方的窗户里装下的,是不一样的。

和L认识是在他打工的汉堡店,L因为不小心帮我点错了单,多送了我一盒buffalo鸡翅。因为那家店就在我学校大门转口的一条街上,经常在下课的时候去光顾,渐渐的和L也就成了朋友。

L是罗马尼亚人,介绍自己的故乡时,他说那里有着全世界都知道的吸血鬼故事,然而孤陋寡万的我,脑海里确实从未有过关于那座城市的印象。他说没关系,然后特别骄傲地从谷歌上找出自己故乡的百科,孜孜不倦地向我介绍。

我问他为什么离开,他说自己有着不安分的灵魂,没办法在一个地方呆很久的时间。从那里成长,所以应该花时间去理解这个世界上更多的地方。

L的生活其实也如他所说的,他两年前来到都柏林,换了很多份工作。每当他工作了一段时间,攒够了钱,就辞职跑去旅行,满世界地游荡。他说他喜欢昨天还在餐馆做服务生,今天就来到了欧亚大陆的尽头,明天又将去深海里潜游的生活。他的银行卡里的余额时而充盈,时而拮据,生活的节奏充满数不清的未知。

我说我做不到,我是个典型的计划狂。我会给我的人生每一步都安排好它该有的状态和结果,我不允许生活脱离轨道太久,所有的计划都是在为我的生活提供安全感,我不能接受对明天毫无概念和把控的生活。

L说他理解所有人看待生活和经营生活的方式,只是他担心我会把自己弄得很累。

“如果一切都被安排得井井有条,而少了未知和不可控所带来的紧张感,那生活会丧失一些乐趣。”

我是同意L的观点的,只是当你以某种方式度过了很多人生中的时刻后,会发现最难改变的是,你会不由自主去习惯过去的生活方式。

为了避免沉湎于过去的生活状态,我才选择了到国外来念书。

“但你要记住,逃避不能成为你选择改变的理由,你必须去真正地寻找你感到舒服的事情,让它来充盈你的生活。”

所以,也正是因为这种想法,L把他的生活装进了旅途的背包里。这或许是我无法理解的另外一种生活的极端,但我却向往他可以让生活围绕着自己喜欢的事物的勇气。我想,这只是属于少数人,像L这种人的天赋。

2

曾经被灌输过一种思想,让自己喜欢上一件不喜欢的事情,秘诀就是要去培养对于这件事的好奇心和兴趣。

所以很多个曾经的我们,选择了不喜欢的专业或者科系,进入了不喜欢的学校或者工作,最后却要逼着自己在这种“不喜欢”的情景下,去培养对于它们的兴趣。或许,靠着灵机一动,亦或者某种蛮力,最后能从“不喜欢”变成“胜任”,但为什么不从一开始就去选择自己真正喜欢的事情呢。

现实给出的答案大多是,我们从一开始就选择“喜欢”的底气,也不具备去拒绝“不喜欢”的勇气。被现实裹挟,或者被困穷裹挟,也或者被别人的目光裹挟,总之这些与“喜欢”背道而驰的理由中,很多源自于“身不由己”。

这也是我为什么羡慕L的原因,他也有着诸多“身不由己”的理由,但他却一己之力把这些荆棘都化为了乌有。

曾经问过他有没有给自己的未来做过打算,他说打算希望可以在路上遇见一个自己喜欢的人,然后和她去一个他们都喜欢的地方,在那里组建家庭,生一堆小孩。

我说这也大概是很多人梦想中获得归属的方式。他笑笑,说然而只有幸运儿把这个梦想变成了现实。

大多数人在追逐这个梦想之前,追逐了太多与这个梦想并没有太大关联的事情。

3

L曾经约我出去喝酒聊天过很多次,但都因为各种奇奇怪怪的理由搁浅了。诸如约着一起去看画展,结果那天我浑身过敏,或者周末去酒吧喝两杯,却遇上大雪的天气。

最终能幸运地和他一起去都柏林的大街小巷逛一逛,聊聊天,竟然已经我们彼此离开都柏林前的最后一面。

L说昨天是他在汉堡店的最后一天工作日,和所有店员合了影,老板送了他一大包薯条。我问他接下来的打算,他说打算搬去希腊,因为还没有好好探索东欧那一片区域。会找一份工作,然后攒点钱后继续自己的旅行计划。

他也问我的打算,在我准备开口的时候,他率先猜了起来。

留在都柏林,申请一个PHD,或者在都柏林找一份office工作。我摇摇头,说我也要离开这里,他猜是哪个国家,最后我告诉他,我打算回中国。

他接过我的话茬,说猜我的计划是,回到中国,然后找一份不错的工作,然后成为一个上班族。

我笑着问他是不是特别鄙视这种想法。L很努力地摇头,我好奇地问他为什么会猜到我的计划。

“大多数人的人生轨迹会是这样,尤其是像你这样在trinity读书的高材生,还记得第一次见你,就是我帮你上错食物的那次,就连吃饭的时间,你都在和你的同伴争论课堂上的东西,当时觉得你一定是那种很热爱学习的书呆子。”

我大笑,然后义正严辞地说出“我讨厌学习”这几个词,强调自己并不是传统的书呆子。

“但无论如何,别给自己的生活设置太多条条框框,去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生活,步步为赢有时候也不一定是好事,你可以按照计划去完成你的人生,但也别让自己太紧绷。”

L那天给我灌输了一番人生感悟和建议之后,就真的彻底离开了爱尔兰。我们并没有做一些很仪式感的分别,只是发了短消息祝福彼此的生活,便彻底成了Instagram上的网友。

倒是后来有一次,他说他计划过几年去亚洲生活一下,让我推荐几个可以参考的城市,我悉数一下自己去过的亚洲城市,才发现对于这个问题,我的答案毫无话语权。

L的社交平台上和往常一样,直播着自己所到之处,和看过的无限风景。有时候在路上的时间长达两个月之久,当他放缓在社交平台上直播生活的频率时,不用怀疑,那便是他又回归了日常生活,或许是在某个餐厅里又打起了工,开始为他下一次旅程积蓄力量。

4

而我也正如他的猜想,结束了欧洲的学业,回到了自己的母国,在上海开启新的人生篇章。

生活的本质是一往无前,来不及怀念或者刻意记住某些事物,时间便推着你往前走去。倒时差,看望阔别已久的亲人,然后搬家,奔赴繁忙的招聘,一轮又一轮的面试,成为清晨奔跑的上班族的一员……

偶尔放慢心跳的时刻,便是我打开手机,看着荧幕里的L在地球的某个我不知道的地方,或追逐落日,或跃入海底。

有时候会觉得我们彼此过着完全不同的生活,但后知后觉,其实我们在做的都是眼下,自己觉得是对的事情。生活从来都不会百分之百的完美,也不会百分之百地贴合我们内心的预判和期望。好在的是,我们都并未因为某些冲突或者不一样,而停下脚步。

其实,那次问L他梦想的归宿是什么的时候,我内心的答案和他的几乎一致。或许将来在某一刻,也会因为遇见了一个人,而选择去到一个可以遗忘所有“计划”与“目的”的世间角落,去完成更多与“喜欢”和“爱”相关的事情。

我想,L影响的我并不是我去改变对人生的看法或者追求,而是让我坚定了去让生活朝着自己喜欢的事物而去生长。我们不可避免地活在现实,被诸多因素所困扰,步伐放慢,打起寒颤。或许眼下正做着与这个理想相互挣扎,甚至有些遥远的事情,但内心怀抱着这样的信念,便是一种值得为之而努力的希望。

“时间”和“计划”都不是问题,问题是无论喜欢不喜欢现在的自己,都要让生活因为喜欢的事物而变得充满动力。逃避不能成为我们背弃现实的理由,而是因为那简单的对于“喜欢”的执念,去变得勇敢,去拾起底气,去努力奔跑。

19让生活围绕着“喜欢”的事物而奔跑
世界不在乎你的委屈,只在乎你的努力
免费计数器